非常观察|五月财报季,运动品牌谁在领跑谁在掉队
非常观察|五月财报季,运动品牌谁在领跑谁在掉队
非常观察|五月财报季,运动品牌谁在领跑谁在掉队界面(jièmiàn)新闻记者|戴晶晶
界面新闻编辑|张慧 杨悦
十几年前,新奥集团(jítuán)(下称(xiàchēng)新奥)在位于河北廊坊的总部,建了一栋内部称为“光伏楼”的厂房,想生产薄膜电池。
今年4月,界面新闻(xīnwén)来到这个高德地图标为“新奥光伏”的地方,见到却是“电磁诊断实验室”、“离子回旋实验室”和“中性束离子源标准实验室”等核物理(héwùlǐ)设施,还有一台(yītái)布满管道的聚变(jùbiàn)实验装置“玄龙-50U”。
这家在业内有“燃气(ránqì)大王”之称的民企,正在布局一种远比光伏(guāngfú)激进得多的未来——可控核聚变。

新奥“玄龙-50U”球形环氢硼聚变装置 拍摄:戴晶晶
新奥在核聚变领域已耕耘八年,研发(yánfā)团队300余人,包括海外高层次人才20余名、博士硕士人才200余名,投入资金40亿元,可以说是非(shìfēi)国家队背景中(zhōng)规模最大的核聚变商业公司。在运核聚变实验(shíyàn)装置“玄龙-50U”,初步(chūbù)计划投资60亿建造下一代聚变装置“和龙-2”。
界面直击(zhíjī)|“人造太阳”技术(jìshù)再获突破,新奥球形环氢硼聚变装置实现兆安级电流
今年3月,一向低调的新奥在国际SCI收录等离子体专业(zhuānyè)主流(zhǔliú)学术期刊《等离子体科学和技术(jìshù)》(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,PST)上,发表13篇基于“和龙(lóng)-2”实验装置的物理设计论文,引起外界关注。
一家城燃公司挑战(tiǎozhàn)“终极能源”让人意外。
核聚变(héjùbiàn)是轻原子核结合成较重原子核并(bìng)放出巨大能量的过程。由于聚变原材料(yuáncáiliào)资源相对丰富,且无污染排放,可控核聚变一直被认为是人类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出路。
目前(mùqián)全球所有的核电站均通过核裂变产生能量(néngliàng),而聚变释放的能量约为裂变的四倍,燃煤的400万倍。
可控核聚变是一项“科幻级”技术,中国在这个领域起步晚,科研成果和人才都(dōu)很稀缺(xīquē)。
今年4月,新奥宣布(xuānbù)“玄龙-50U”突破百万安培(兆安(zhàoān))等离子体电流,为全球首次实现兆安级氢硼等离子体放电。
可控核聚变领域存在着一个著名的“50年悖论(bèilùn)”,即(jí)距离实现可控核聚变永远只有50年,而新奥的目标(mùbiāo)是,到2035年建成聚变商业示范堆。
新奥选择的氢硼球形环聚变路线(lùxiàn),比起主流的氘氚聚变实现难度更高,实验和工程化经验更少,不少业内人士评价新奥过于(guòyú)理想主义。
有业内专家告诉界面新闻,氢硼是核聚变理想的(de)终极燃料,新奥这是在替后人踩雷铺路。也有人笑称,新奥创始人兼董事局主席王玉锁有点像中国(zhōngguó)的马斯克(mǎsīkè),“但就连马斯克都不投核聚变”。
王玉锁目光投向核聚变前,已成为燃气行业风云人物(fēngyúnrénwù)多年。
1993年,新奥(xīnào)将管道天然气引入廊坊开发区,成为全国第一家进军城市公用事业的(de)民营企业。
随着(suízhe)中国1998年后(hòu)推进(tuījìn)公共事业改革、“西气东输”拉开帷幕,新奥走出廊坊(lángfāng),拿下几十个城市的燃气特许经营权,企业规模不断扩张,最终稳坐中国天然气分销行业龙头。2001年,新奥燃气(02688.HK,后更名为新奥能源)成功在香港上市。
新奥的燃气业务(yèwù)如日中天,王玉锁(wángyùsuǒ)却很有危机感,他意识到除了特许经营权,新奥并没有什么核心资源和技术(jìshù),况且特许经营权最长期限只有30年。
“随时可能受到资源制约,十年后新奥卖什么(shénme)?城市燃气销售难以形成品牌,20年后新奥是什么?特许经营权到期,30年之后新奥干什么?”王玉锁(wángyùsuǒ)曾在一次公司高层会议上(shàng)提出三个问题。
2004年起,他力排众议发展“煤制气”以摆脱上游气源的(de)掣肘,并着手生产清洁甲醇(jiǎchún)及二甲醚,研发微藻制备生物柴油、能源互联网(wǎng)“泛能网”等技术。
2007年(nián),王玉锁还一度引进美国产线押注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板(diànchíbǎn),计划投资140亿元进军光伏。
除了在能源圈开疆拓土,新奥还陆续涉足(shèzú)数字化、房地产、旅游文化(wénhuà)和健康(jiànkāng)行业,业务版图眼花缭乱。热衷前沿技术,也乐于投资具有潜力的领域。
王玉锁并非杞人忧天。由于城燃特许经营权有限,新奥必须与华润燃气(01193.HK)、中国燃气(00384.HK)、港华燃气(01083.HK)等对手“抢食”,2008年后,中石油下场,旗下“昆仑”系(xì)公司更是(gèngshì)来势汹汹。新奥也被国家队昆仑能源(néngyuán)(00135.HK)和(hé)华润燃气长期压制(yāzhì)于老三的位置。
此外,随着售气规模扩大,毛利率较高的(de)接驳(jiēbó)业务,在新奥收入中的占比不断下降,摊薄了利润。加上政府对配气(pèiqì)价格、接驳费收取监管日趋严格,新奥的燃气业务很难维持高速增长。
2005-2015年,新奥能源的城燃(chéngrán)项目数量由59个增加至152个,覆盖接驳(jiēbó)人口数量从3238.7万提高至7153万。在这十年间,新奥能源的营收(yíngshōu)增加了近14倍,净利润仅增加5.7倍,毛(máo)利润率从37.27%下降至21.41%。

新奥能源的毛利率还在持续下滑
令人遗憾的是(shì),除了泛能网成长重要的获利板块以外,新奥砸入真(zhēn)金白银的产业,大多没能成气候:光伏项目搁浅;煤制气研发工作亦(yì)推进缓慢,至今也未有太多商业化项目落地。
2017年,新奥不再追风口,开始探索“无碳能源(néngyuán)的颠覆性(diānfùxìng)技术”,可控核聚变、深层地热、高效储能、二维新材料等均悉数(xīshù)在列,最后锚定在了难度系数极高的核聚变。
机缘巧合之下(zhīxià),可控核聚变进入王玉锁的视野。
2016年,一家海外机构通过(tōngguò)国内高校向王玉锁推荐了一份核聚变方案(fāngàn),经内部论证后确定为是一份“行不通的忽悠方案”。但王玉锁自此注意到(dào)了核聚变。
之后,在研发转型的推动(tuīdòng)下,新奥开始系统评估聚变技术的可行性,并逐步形成了团队和研发方向(fāngxiàng)。
与此同时,聚变(jùbiàn)界也开始热闹起来。
2016年,谷歌旗下DeepMind团队(tuánduì)研发的(de)围棋机器人(jīqìrén)AlphaGo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,深度学习、人工神经网络等(děng)人工智能(AI)技术被广泛应用,“等离子体控制”等聚变难题迎来潜在解法。
2017年,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全超导(chāodǎo)托卡马克核聚变(héjùbiàn)(EAST) 在全球首次实现了上百秒的稳态高约束运行模式。
2018年,衍生(yǎnshēng)于麻省理工学院(MIT)的联邦聚变系统公司(CFS)正式(zhèngshì)成立,开发高温超导(HTS)磁体,为建造更紧凑、更便宜(piányi)的核聚变装置提供了可能。
2018年4月的一场研讨会上,王玉锁见到了退休回国在中科院(zhōngkēyuàn)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挂职(guàzhí)的彭元凯,决定(juédìng)邀请他成为新奥核聚变团队的技术领头人。
新奥是当时国内唯一一家(yījiā)准备建造核聚变实验(shíyàn)装置的民营企业。王玉锁要为这个“异想天开”的计划招贤纳士。
彭元凯(Y.K. Martin Peng)是(shì)聚变界著名的华裔(huáyì)科学家,在(zài)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(ORNL)工作期间提出(tíchū)了球形(qiúxíng)托卡马克(ST,又称球形环)约束概念,还担任过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(PPPL)国家球形环实验(NSTX)项目负责人。
2014年(nián)回国后,彭元凯先是在高校教书,后供职于研究所,但始终未能再(zài)参与有分量的聚变科研项目,与王玉锁可以说是一拍即合。
“与其等别人来颠覆新奥,不如由我们自己来颠覆自己,研发(yánfā)可持续、安全的(de)清洁(qīngjié)能源。”新奥能源研究院聚变技术(jìshù)首席科学家的彭元凯头发花白,在接受界面新闻等媒体采访时,回忆了当时加入新奥的契机。
为了支撑这项(zhèxiàng)“颠覆性”技术,新奥还(hái)招揽了原在中核西南物理研究院工作的(de)袁保山、冯开明,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梁云峰,以及原美国TAE公司首席实验战略家郭后扬等人加入专家团队。

数据来源:各公司官网、聚变行业协会(FIA);制图:戴晶晶
过去(guòqù)几年,在高温超导、人工智能(AI)等技术突破的推动下,全球核聚变初创公司涌现(yǒngxiàn),行业融资规模水涨船高;业界不断(bùduàn)传出实验装置取得关键进展的消息,甚至有企业将(jiāng)核聚变发电质变点的时间线提前至2030年。
“热潮”来临,新奥的押注核聚变似乎是正确的选择(xuǎnzé)。
但一直(yìzhí)以来,新奥以民营企业(mínyíngqǐyè)入局,受到了诸多质疑,主要原因是——它选择的氢硼聚变路线太难了。
当前可控核聚变(héjùbiàn)技术路线主要有三种:重力场约束核聚变、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和(hé)磁约束核聚变。其中,利用磁约束核聚变研究(yánjiū)装置托卡马克,实现氘氚聚变反应,是当前国际主流的研发技术。
新奥采用氢硼作为聚变(jùbiàn)燃料,建造球形环装置。球形环是更(gèng)接近球形的一种托卡马克,相较于传统托卡马克(形状接近轮胎)更紧凑。
有专家认为,新奥的氢硼聚变要比氘氚难上一万倍(yīwànbèi)。
这主要(zhǔyào)是由于实现氘氚(chuān)反应(fǎnyìng)需要的聚变三重积较小,约是5乘以10的21次方,而氢硼反应的三重积比氘氚高几个数量级,反应堆温度要达到10-20亿摄氏度才能实现燃烧。
三重积或Q值,是衡量核聚变装置水平最关键的参数(cānshù)。
1957年,英国科学家J.劳森提出(chū)著名的(de)劳森判据(Lawson criterion),即为了实现自持(zìchí)核聚变,聚变装置的能量增益因子Q应当不低于1,由此可以推导出自持核聚变的三重积(等离子体的温度、密度和能量约束时间的乘积(chéngjī))需要达到的数值。
目前为止,全球连氘氚的聚变发电都未实现过(guò),最好(zuìhǎo)的实验成绩还停留在上世纪。
日本的(de)JT-60装置以氘-氘为燃料,保持着目前全球最高的磁约束聚变三重积记录,约是1.5乘以10的21次方,声称等效(děngxiào)氘氚已实现Q>1。磁约束可控核聚变装置中,实际投入氘氚燃料反应(fǎnyìng)创造的最高Q值纪录(jìlù)为来自欧洲联合环(JET)的0.67。
JT-60后来被升级成JT-60U,又(yòu)于2009年(nián)被拆除,目前已重建成JT-60SA投入运行。JET则在2023年全年开展(kāizhǎn)了最后的氘-氚实验,启动了退役工作。
在中国,商业公司的装置参数水平距离国家队的EAST和“中国环流三号(sānhào)”(HL-3)还有较大差距(chājù)。界面新闻获悉,目前“中国环流三号”的三重积为国内最高,达到了(le)5乘以10的19次方。
新奥在过去八年(bānián)鲜少对外公布的聚变实验进展,今年4月16日,新奥宣布“玄龙-50U”实现了高温(gāowēn)高密度百万安培(兆安)等离子体电流,等离子体电流达到1兆安,温度达到4000万度(wàndù)。
作为(zuòwéi)对比,今年3月,同为托卡马克(tuōkǎmǎkè)路线的“中国环流三号”(HL-3)国内首次(shǒucì)实现原子核温度1.17亿度、电子温度1.6亿度。
这给新奥带来了巨大的鼓舞(gǔwǔ)。
“很多人都认为氢(qīng)硼聚变难度大,等离子体性能低(dī)、参数低,离最后(hòu)的(聚变)目标很远。”新奥能源研究院院长刘敏胜对界面新闻表示,但在氢硼实现兆安级突破后,这条路线未来商业化的信心(xìnxīn)就充分了。
“我们的球形环氢(huánqīng)硼等离子体在非常不同的运行模式之下,获得了这个领域里面从来没有想象(xiǎngxiàng)到的一些好结果(jiéguǒ),这创造了一个新的领域。”
彭元凯说,新奥有决心在2035年运行球形(qiúxíng)环氢硼的发电(fādiàn)工程示范,这个目标不变。
新奥的选择也并非毫无根据,他们的研发团队前期经过了详细的调研和实验,评估了包括场反位形(FRC)在内(zàinèi)的不同装置,最终在2022年确定氢硼(péng)球形环路线(lùxiàn)。
这一技术有很大的优势:“无中子,低成本(dīchéngběn),燃料丰富(fēngfù)”,商业化前景更佳。
“新奥之前有很多教训。投资一个新技术,要看未来有没有(yǒuméiyǒu)可能性,而不是难度。难度问题可以解决,但商业逻辑是改不了的。”刘敏胜(liúmǐnshèng)提及,之前新奥的微藻制备生物柴油技术已研发完成,但到2012-2013年左右就由于成本无法(wúfǎ)下降,项目(xiàngmù)被暂停。
新奥能源研究院聚变理论模拟首席科学家谢华生(xièhuáshēng)也对界面新闻指出,新奥一开始就瞄准商业(shāngyè)化目标,成本必须足够低,度电成本能达到0.07-0.08元,从这个角度(jiǎodù)来倒推商业计划。
氢硼聚变是通过氢原子核(hé)和硼原子核的聚变反应,产生3个带(dài)正电的氦-4核,释放大量能量,不产生放射性的中子。
在原料获取上,除了常规的(de)氢,新奥使用硼11作为燃料,后者已能量产。新奥称,氢硼燃料在未来聚变发电中成本(chéngběn)占比连千分之一(qiānfēnzhīyī)都不到。
对于氘氚来说,氘的来源相对丰富,但地球上的氚非常稀少,目前主要制备(zhìbèi)方法主要依赖于(yīlàiyú)锂-6同位素的核反应,价格十分昂贵,且为国家管制材料(cáiliào)。
另外,氘氚反应产生高能中子,对材料的(de)破坏性大,其具有的辐射性(fúshèxìng)会产生安全风险。同时,氘氚聚变输出(shūchū)能量的75%-80%以中子形式存在,在转换成电能时仍存在挑战。
“在75年的聚变研发中(zhōng),没有(méiyǒu)人生产过哪怕一丁点电力。我说(shuō)的不是净电力,而是任何(rènhé)电力。”据《财富》5月7日报道,等离子体物理学家Daniel Jassby就对此提出质疑,“从来没有人能够将中子轰击转化为电力。”
国内(guónèi)一家聚变商业公司的负责人也向界面新闻称,氢硼确实是更高级的聚变反应,但他们选择先(xiān)实现氘氚,再进阶到氢硼。
全球亦有其它(qítā)商业公司选择(xuǎnzé)了氢硼聚变路线,其中最有名的是1998年于美国成立的TAE Technologies。
2023年3月,TAE与日本国立聚变科学研究所(NIFS)合作,已首次在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中(zhōng)实现了氢(qīng)硼聚变实验,测量出(chū)了反应产物氦核(α粒子),证明了无中子核聚变的可行性。
此外,彭元凯在1984年提出的球形(qiúxíng)环设计,通过重新排列磁铁线圈(xiànquān)降低长径比,能允许装置用更低的磁场达到与传统托卡马克(tuōkǎmǎkè)相同的三重积数。
“球形环的特点是对于空间的需求非常高(gāo),很难去布置氘氚聚变所需的中子防护或氚增殖材料,反而我们做氢硼就(jiù)不需要去考虑这些,” 新奥集团聚变副总工程师(zǒnggōngchéngshī)杨圆明告诉界面新闻,球形环与氢硼燃料适配度高,在尺寸规模上也更方便民营企业建造(jiànzào)。
作为(zuòwéi)第一家入局核聚变的民营企业,新奥的进度并不慢。
北京大学应用物理与技术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康炜(kāngwěi)认为,新奥作为民营企业具有独特的研发机制优势,能让它在工程(gōngchéng)方面快速进展。
“2018年10月(yuè)开始做(玄龙-50),什么都没有,2019年7月机器放电成功(chénggōng),随后(suíhòu)进入实验阶段,到现在(玄龙-50U)有了最新成果。”彭元凯也感慨新奥的速度。
但新奥早已不是国内(guónèi)唯一试图争夺能源(néngyuán)圣杯的公司,目前中国已成立多家商业(shāngyè)核聚变公司,包括陕西星环聚能科技(kējì)有限公司、能量奇点能源科技(上海)有限公司、聚变新能(安徽)有限公司和瀚海聚能(成都)科技有限公司等。行业人才稀缺,新奥面临着各方的竞争。曾担任(dānrèn)新奥集团副总裁、聚变研发CTO的郭后扬(yáng),于2022年加入能量奇点并担任首席技术官。
新奥选择核聚变既是一场冒险,又是出于公司未来发展而谨慎筛选出的选择。“在(zài)没有抓(zhuā)到兔子的时候,所有猎狗都有希望。”康炜说,毕竟当前核聚变装置还未有成功的工程(gōngchéng)验证。

界面(jièmiàn)新闻记者|戴晶晶
界面新闻编辑|张慧 杨悦
十几年前,新奥集团(jítuán)(下称(xiàchēng)新奥)在位于河北廊坊的总部,建了一栋内部称为“光伏楼”的厂房,想生产薄膜电池。
今年4月,界面新闻(xīnwén)来到这个高德地图标为“新奥光伏”的地方,见到却是“电磁诊断实验室”、“离子回旋实验室”和“中性束离子源标准实验室”等核物理(héwùlǐ)设施,还有一台(yītái)布满管道的聚变(jùbiàn)实验装置“玄龙-50U”。
这家在业内有“燃气(ránqì)大王”之称的民企,正在布局一种远比光伏(guāngfú)激进得多的未来——可控核聚变。

新奥在核聚变领域已耕耘八年,研发(yánfā)团队300余人,包括海外高层次人才20余名、博士硕士人才200余名,投入资金40亿元,可以说是非(shìfēi)国家队背景中(zhōng)规模最大的核聚变商业公司。在运核聚变实验(shíyàn)装置“玄龙-50U”,初步(chūbù)计划投资60亿建造下一代聚变装置“和龙-2”。
今年3月,一向低调的新奥在国际SCI收录等离子体专业(zhuānyè)主流(zhǔliú)学术期刊《等离子体科学和技术(jìshù)》(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,PST)上,发表13篇基于“和龙(lóng)-2”实验装置的物理设计论文,引起外界关注。
一家城燃公司挑战(tiǎozhàn)“终极能源”让人意外。
核聚变(héjùbiàn)是轻原子核结合成较重原子核并(bìng)放出巨大能量的过程。由于聚变原材料(yuáncáiliào)资源相对丰富,且无污染排放,可控核聚变一直被认为是人类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出路。
目前(mùqián)全球所有的核电站均通过核裂变产生能量(néngliàng),而聚变释放的能量约为裂变的四倍,燃煤的400万倍。
可控核聚变是一项“科幻级”技术,中国在这个领域起步晚,科研成果和人才都(dōu)很稀缺(xīquē)。
今年4月,新奥宣布(xuānbù)“玄龙-50U”突破百万安培(兆安(zhàoān))等离子体电流,为全球首次实现兆安级氢硼等离子体放电。可控核聚变领域存在着一个著名的“50年悖论(bèilùn)”,即(jí)距离实现可控核聚变永远只有50年,而新奥的目标(mùbiāo)是,到2035年建成聚变商业示范堆。
新奥选择的氢硼球形环聚变路线(lùxiàn),比起主流的氘氚聚变实现难度更高,实验和工程化经验更少,不少业内人士评价新奥过于(guòyú)理想主义。
有业内专家告诉界面新闻,氢硼是核聚变理想的(de)终极燃料,新奥这是在替后人踩雷铺路。也有人笑称,新奥创始人兼董事局主席王玉锁有点像中国(zhōngguó)的马斯克(mǎsīkè),“但就连马斯克都不投核聚变”。
王玉锁目光投向核聚变前,已成为燃气行业风云人物(fēngyúnrénwù)多年。
1993年,新奥(xīnào)将管道天然气引入廊坊开发区,成为全国第一家进军城市公用事业的(de)民营企业。
随着(suízhe)中国1998年后(hòu)推进(tuījìn)公共事业改革、“西气东输”拉开帷幕,新奥走出廊坊(lángfāng),拿下几十个城市的燃气特许经营权,企业规模不断扩张,最终稳坐中国天然气分销行业龙头。2001年,新奥燃气(02688.HK,后更名为新奥能源)成功在香港上市。
新奥的燃气业务(yèwù)如日中天,王玉锁(wángyùsuǒ)却很有危机感,他意识到除了特许经营权,新奥并没有什么核心资源和技术(jìshù),况且特许经营权最长期限只有30年。
“随时可能受到资源制约,十年后新奥卖什么(shénme)?城市燃气销售难以形成品牌,20年后新奥是什么?特许经营权到期,30年之后新奥干什么?”王玉锁(wángyùsuǒ)曾在一次公司高层会议上(shàng)提出三个问题。
2004年起,他力排众议发展“煤制气”以摆脱上游气源的(de)掣肘,并着手生产清洁甲醇(jiǎchún)及二甲醚,研发微藻制备生物柴油、能源互联网(wǎng)“泛能网”等技术。
2007年(nián),王玉锁还一度引进美国产线押注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板(diànchíbǎn),计划投资140亿元进军光伏。
除了在能源圈开疆拓土,新奥还陆续涉足(shèzú)数字化、房地产、旅游文化(wénhuà)和健康(jiànkāng)行业,业务版图眼花缭乱。热衷前沿技术,也乐于投资具有潜力的领域。
王玉锁并非杞人忧天。由于城燃特许经营权有限,新奥必须与华润燃气(01193.HK)、中国燃气(00384.HK)、港华燃气(01083.HK)等对手“抢食”,2008年后,中石油下场,旗下“昆仑”系(xì)公司更是(gèngshì)来势汹汹。新奥也被国家队昆仑能源(néngyuán)(00135.HK)和(hé)华润燃气长期压制(yāzhì)于老三的位置。
此外,随着售气规模扩大,毛利率较高的(de)接驳(jiēbó)业务,在新奥收入中的占比不断下降,摊薄了利润。加上政府对配气(pèiqì)价格、接驳费收取监管日趋严格,新奥的燃气业务很难维持高速增长。
2005-2015年,新奥能源的城燃(chéngrán)项目数量由59个增加至152个,覆盖接驳(jiēbó)人口数量从3238.7万提高至7153万。在这十年间,新奥能源的营收(yíngshōu)增加了近14倍,净利润仅增加5.7倍,毛(máo)利润率从37.27%下降至21.41%。

令人遗憾的是(shì),除了泛能网成长重要的获利板块以外,新奥砸入真(zhēn)金白银的产业,大多没能成气候:光伏项目搁浅;煤制气研发工作亦(yì)推进缓慢,至今也未有太多商业化项目落地。
2017年,新奥不再追风口,开始探索“无碳能源(néngyuán)的颠覆性(diānfùxìng)技术”,可控核聚变、深层地热、高效储能、二维新材料等均悉数(xīshù)在列,最后锚定在了难度系数极高的核聚变。
机缘巧合之下(zhīxià),可控核聚变进入王玉锁的视野。
2016年,一家海外机构通过(tōngguò)国内高校向王玉锁推荐了一份核聚变方案(fāngàn),经内部论证后确定为是一份“行不通的忽悠方案”。但王玉锁自此注意到(dào)了核聚变。
之后,在研发转型的推动(tuīdòng)下,新奥开始系统评估聚变技术的可行性,并逐步形成了团队和研发方向(fāngxiàng)。
与此同时,聚变(jùbiàn)界也开始热闹起来。
2016年,谷歌旗下DeepMind团队(tuánduì)研发的(de)围棋机器人(jīqìrén)AlphaGo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,深度学习、人工神经网络等(děng)人工智能(AI)技术被广泛应用,“等离子体控制”等聚变难题迎来潜在解法。
2017年,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全超导(chāodǎo)托卡马克核聚变(héjùbiàn)(EAST) 在全球首次实现了上百秒的稳态高约束运行模式。
2018年,衍生(yǎnshēng)于麻省理工学院(MIT)的联邦聚变系统公司(CFS)正式(zhèngshì)成立,开发高温超导(HTS)磁体,为建造更紧凑、更便宜(piányi)的核聚变装置提供了可能。
2018年4月的一场研讨会上,王玉锁见到了退休回国在中科院(zhōngkēyuàn)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挂职(guàzhí)的彭元凯,决定(juédìng)邀请他成为新奥核聚变团队的技术领头人。
新奥是当时国内唯一一家(yījiā)准备建造核聚变实验(shíyàn)装置的民营企业。王玉锁要为这个“异想天开”的计划招贤纳士。
彭元凯(Y.K. Martin Peng)是(shì)聚变界著名的华裔(huáyì)科学家,在(zài)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(ORNL)工作期间提出(tíchū)了球形(qiúxíng)托卡马克(ST,又称球形环)约束概念,还担任过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(PPPL)国家球形环实验(NSTX)项目负责人。
2014年(nián)回国后,彭元凯先是在高校教书,后供职于研究所,但始终未能再(zài)参与有分量的聚变科研项目,与王玉锁可以说是一拍即合。
“与其等别人来颠覆新奥,不如由我们自己来颠覆自己,研发(yánfā)可持续、安全的(de)清洁(qīngjié)能源。”新奥能源研究院聚变技术(jìshù)首席科学家的彭元凯头发花白,在接受界面新闻等媒体采访时,回忆了当时加入新奥的契机。
为了支撑这项(zhèxiàng)“颠覆性”技术,新奥还(hái)招揽了原在中核西南物理研究院工作的(de)袁保山、冯开明,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梁云峰,以及原美国TAE公司首席实验战略家郭后扬等人加入专家团队。

过去(guòqù)几年,在高温超导、人工智能(AI)等技术突破的推动下,全球核聚变初创公司涌现(yǒngxiàn),行业融资规模水涨船高;业界不断(bùduàn)传出实验装置取得关键进展的消息,甚至有企业将(jiāng)核聚变发电质变点的时间线提前至2030年。
“热潮”来临,新奥的押注核聚变似乎是正确的选择(xuǎnzé)。
但一直(yìzhí)以来,新奥以民营企业(mínyíngqǐyè)入局,受到了诸多质疑,主要原因是——它选择的氢硼聚变路线太难了。
当前可控核聚变(héjùbiàn)技术路线主要有三种:重力场约束核聚变、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和(hé)磁约束核聚变。其中,利用磁约束核聚变研究(yánjiū)装置托卡马克,实现氘氚聚变反应,是当前国际主流的研发技术。
新奥采用氢硼作为聚变(jùbiàn)燃料,建造球形环装置。球形环是更(gèng)接近球形的一种托卡马克,相较于传统托卡马克(形状接近轮胎)更紧凑。
有专家认为,新奥的氢硼聚变要比氘氚难上一万倍(yīwànbèi)。
这主要(zhǔyào)是由于实现氘氚(chuān)反应(fǎnyìng)需要的聚变三重积较小,约是5乘以10的21次方,而氢硼反应的三重积比氘氚高几个数量级,反应堆温度要达到10-20亿摄氏度才能实现燃烧。
三重积或Q值,是衡量核聚变装置水平最关键的参数(cānshù)。
1957年,英国科学家J.劳森提出(chū)著名的(de)劳森判据(Lawson criterion),即为了实现自持(zìchí)核聚变,聚变装置的能量增益因子Q应当不低于1,由此可以推导出自持核聚变的三重积(等离子体的温度、密度和能量约束时间的乘积(chéngjī))需要达到的数值。
目前为止,全球连氘氚的聚变发电都未实现过(guò),最好(zuìhǎo)的实验成绩还停留在上世纪。
日本的(de)JT-60装置以氘-氘为燃料,保持着目前全球最高的磁约束聚变三重积记录,约是1.5乘以10的21次方,声称等效(děngxiào)氘氚已实现Q>1。磁约束可控核聚变装置中,实际投入氘氚燃料反应(fǎnyìng)创造的最高Q值纪录(jìlù)为来自欧洲联合环(JET)的0.67。
JT-60后来被升级成JT-60U,又(yòu)于2009年(nián)被拆除,目前已重建成JT-60SA投入运行。JET则在2023年全年开展(kāizhǎn)了最后的氘-氚实验,启动了退役工作。在中国,商业公司的装置参数水平距离国家队的EAST和“中国环流三号(sānhào)”(HL-3)还有较大差距(chājù)。界面新闻获悉,目前“中国环流三号”的三重积为国内最高,达到了(le)5乘以10的19次方。
新奥在过去八年(bānián)鲜少对外公布的聚变实验进展,今年4月16日,新奥宣布“玄龙-50U”实现了高温(gāowēn)高密度百万安培(兆安)等离子体电流,等离子体电流达到1兆安,温度达到4000万度(wàndù)。 作为(zuòwéi)对比,今年3月,同为托卡马克(tuōkǎmǎkè)路线的“中国环流三号”(HL-3)国内首次(shǒucì)实现原子核温度1.17亿度、电子温度1.6亿度。这给新奥带来了巨大的鼓舞(gǔwǔ)。
“很多人都认为氢(qīng)硼聚变难度大,等离子体性能低(dī)、参数低,离最后(hòu)的(聚变)目标很远。”新奥能源研究院院长刘敏胜对界面新闻表示,但在氢硼实现兆安级突破后,这条路线未来商业化的信心(xìnxīn)就充分了。
“我们的球形环氢(huánqīng)硼等离子体在非常不同的运行模式之下,获得了这个领域里面从来没有想象(xiǎngxiàng)到的一些好结果(jiéguǒ),这创造了一个新的领域。”
彭元凯说,新奥有决心在2035年运行球形(qiúxíng)环氢硼的发电(fādiàn)工程示范,这个目标不变。
新奥的选择也并非毫无根据,他们的研发团队前期经过了详细的调研和实验,评估了包括场反位形(FRC)在内(zàinèi)的不同装置,最终在2022年确定氢硼(péng)球形环路线(lùxiàn)。
这一技术有很大的优势:“无中子,低成本(dīchéngběn),燃料丰富(fēngfù)”,商业化前景更佳。
“新奥之前有很多教训。投资一个新技术,要看未来有没有(yǒuméiyǒu)可能性,而不是难度。难度问题可以解决,但商业逻辑是改不了的。”刘敏胜(liúmǐnshèng)提及,之前新奥的微藻制备生物柴油技术已研发完成,但到2012-2013年左右就由于成本无法(wúfǎ)下降,项目(xiàngmù)被暂停。
新奥能源研究院聚变理论模拟首席科学家谢华生(xièhuáshēng)也对界面新闻指出,新奥一开始就瞄准商业(shāngyè)化目标,成本必须足够低,度电成本能达到0.07-0.08元,从这个角度(jiǎodù)来倒推商业计划。
氢硼聚变是通过氢原子核(hé)和硼原子核的聚变反应,产生3个带(dài)正电的氦-4核,释放大量能量,不产生放射性的中子。
在原料获取上,除了常规的(de)氢,新奥使用硼11作为燃料,后者已能量产。新奥称,氢硼燃料在未来聚变发电中成本(chéngběn)占比连千分之一(qiānfēnzhīyī)都不到。
对于氘氚来说,氘的来源相对丰富,但地球上的氚非常稀少,目前主要制备(zhìbèi)方法主要依赖于(yīlàiyú)锂-6同位素的核反应,价格十分昂贵,且为国家管制材料(cáiliào)。
另外,氘氚反应产生高能中子,对材料的(de)破坏性大,其具有的辐射性(fúshèxìng)会产生安全风险。同时,氘氚聚变输出(shūchū)能量的75%-80%以中子形式存在,在转换成电能时仍存在挑战。
“在75年的聚变研发中(zhōng),没有(méiyǒu)人生产过哪怕一丁点电力。我说(shuō)的不是净电力,而是任何(rènhé)电力。”据《财富》5月7日报道,等离子体物理学家Daniel Jassby就对此提出质疑,“从来没有人能够将中子轰击转化为电力。”
国内(guónèi)一家聚变商业公司的负责人也向界面新闻称,氢硼确实是更高级的聚变反应,但他们选择先(xiān)实现氘氚,再进阶到氢硼。
全球亦有其它(qítā)商业公司选择(xuǎnzé)了氢硼聚变路线,其中最有名的是1998年于美国成立的TAE Technologies。
2023年3月,TAE与日本国立聚变科学研究所(NIFS)合作,已首次在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中(zhōng)实现了氢(qīng)硼聚变实验,测量出(chū)了反应产物氦核(α粒子),证明了无中子核聚变的可行性。
此外,彭元凯在1984年提出的球形(qiúxíng)环设计,通过重新排列磁铁线圈(xiànquān)降低长径比,能允许装置用更低的磁场达到与传统托卡马克(tuōkǎmǎkè)相同的三重积数。
“球形环的特点是对于空间的需求非常高(gāo),很难去布置氘氚聚变所需的中子防护或氚增殖材料,反而我们做氢硼就(jiù)不需要去考虑这些,” 新奥集团聚变副总工程师(zǒnggōngchéngshī)杨圆明告诉界面新闻,球形环与氢硼燃料适配度高,在尺寸规模上也更方便民营企业建造(jiànzào)。
作为(zuòwéi)第一家入局核聚变的民营企业,新奥的进度并不慢。
北京大学应用物理与技术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康炜(kāngwěi)认为,新奥作为民营企业具有独特的研发机制优势,能让它在工程(gōngchéng)方面快速进展。
“2018年10月(yuè)开始做(玄龙-50),什么都没有,2019年7月机器放电成功(chénggōng),随后(suíhòu)进入实验阶段,到现在(玄龙-50U)有了最新成果。”彭元凯也感慨新奥的速度。
但新奥早已不是国内(guónèi)唯一试图争夺能源(néngyuán)圣杯的公司,目前中国已成立多家商业(shāngyè)核聚变公司,包括陕西星环聚能科技(kējì)有限公司、能量奇点能源科技(上海)有限公司、聚变新能(安徽)有限公司和瀚海聚能(成都)科技有限公司等。行业人才稀缺,新奥面临着各方的竞争。曾担任(dānrèn)新奥集团副总裁、聚变研发CTO的郭后扬(yáng),于2022年加入能量奇点并担任首席技术官。
新奥选择核聚变既是一场冒险,又是出于公司未来发展而谨慎筛选出的选择。“在(zài)没有抓(zhuā)到兔子的时候,所有猎狗都有希望。”康炜说,毕竟当前核聚变装置还未有成功的工程(gōngchéng)验证。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